AI领导力日历12月9日·领导力觉察日记:自我反思的有效工具


12月9日
AI包老师解读:
“领导力觉察日记:自我反思的有效工具”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的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力变得尤为重要。领导力觉察日记作为一种强大的自我反思工具,能够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决策过程,从而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今天,我想从实践指导的角度,与大家分享如何有效地撰写领导力觉察日记,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自我反思和成长。
领导力觉察日记的理论基础
自我觉醒的基础是自我觉察。正如我们EMBA课程中所讨论的,”自我觉察”就是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状态以及期望。人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发生的事实,尤其是带有冲突性的事实,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信念价值观,进而进一步自我认知。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领导力觉察日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记录和反思日常工作中的冲突和挑战,帮助领导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领导力觉察日记的六个步骤
领导力觉察日记包含六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价值:
1. 事实:写下冲突的事实
首先,客观地记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要加入个人判断或情绪,只记录客观事实。例如,”今天在公司楼梯间的垃圾筒旁发现了我两天前送给公司管理层的两本书,它们和一堆废纸堆在一起。我捡起来,翻开封面,那里有我自己的亲笔签名。”
2. 感受:写下事实中你的感受
诚实地记录当时的情绪反应。不要评判这些情绪是对是错,只是如实记录。例如,”愤怒,非常愤怒。现在回到办公室了,依然愤怒,差点想直接把他叫来当面骂一顿。”
3. 意图:带来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什么样的意图没有被满足?
探索情绪背后的意图和期望。例如,”每年我都会自掏腰包给管理层甚至员工送书,每本书我都是自己先读,能从中找到共鸣,觉得有助于他们学习成长,亲自为他们签上名,写上一段勉励的话。让他们知道,我一直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4. 价值观: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图?
深入思考意图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因为我一直非常看重诚实,言行一致,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5. 反思:如果回到事实,围绕你的意图,你的反思是什么?
基于对价值观的理解,重新审视事实和自己的反应。例如,”我以为的送书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对他们成长最好的方式。因为有送书的行为,我已经很少通过一对一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
6. 行动:所以,你的决定是?
基于反思,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和大家谈一谈我的意图,真正听听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领导力觉察日记的实际应用
让我们通过一个EMBA同学的真实案例来看看领导力觉察日记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这位企业家发现自己送给管理层的书被扔在垃圾桶旁,感到非常愤怒。通过撰写领导力觉察日记,他意识到自己送书的初衷是关心员工的成长,而这一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是诚实和言行一致。
在反思环节,他意识到自己假设的送书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而且这种方式可能替代了更直接的一对一沟通。最终,他决定与团队成员进行坦诚对话,了解他们对学习和成长的真实看法。
这个案例展示了领导力觉察日记如何帮助领导者从情绪反应转向深度反思,最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领导力觉察日记的价值与效果
定期撰写领导力觉察日记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
提升自我觉察能力:通过记录和反思日常事件,领导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动机。
-
改善决策质量:深入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意图,有助于做出更符合长期目标和核心价值的决策。
-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通过识别和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
-
促进有效沟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意图,有助于更清晰、更有效地与团队沟通。
-
持续学习和成长:定期反思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帮助领导者不断完善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方法。
建立领导力觉察日记的习惯
要建立撰写领导力觉察日记的习惯,我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
设定固定时间:每天或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反思和记录。
-
选择适合的工具:可以使用纸质笔记本、电子文档或专门的反思应用程序。
-
从小事开始:不必等待重大冲突或挑战,从日常的小事开始练习反思。
-
保持一致性:坚持记录,即使有时感觉没有重要的事情可写。
-
定期回顾:每月或每季度回顾之前的记录,寻找模式和成长的证据。
领导力觉察日记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反思工具,能够帮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领导能力。通过记录事实、感受、意图、价值观、反思和行动,领导者可以从日常冲突和挑战中获得宝贵的洞察,实现持续成长。
正如我在课堂上常说的,”人不是自然成熟的,需要被点化。”领导力觉察日记正是这样一种自我点化的工具,帮助我们在领导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本文解读来全部源于 FuturX AI实验室 与 复旦大学包季鸣教授 联合打造的 智能体AI包老师的真实输出,并无人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