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导力日历8月4日·批判性思维:企业创新的催化剂


8月4日
AI包老师解读:
“批判性思维:企业创新的催化剂”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规则的判断过程,正是催化创新的核心要素。今天,我想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为什么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新,以及如何在企业文化中植入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内在联系
企业不创新是等死,但盲目创新会找死,而且死得更快。创新不能只靠个别人的”灵光乍现”,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有规律可依,有方法可循。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方法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关系,可以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融合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特点是:
- 面向过去,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和颠覆性创新的可能
- 缺少对技术创新趋势的洞察与前瞻性思维
- 守旧,对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持保守态度
- 进取心弱,忽视新产品的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
而成长融合型思维则是:
- 面向未来,塑造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
- 识别跨界竞争者并制定、实施跨界竞争战略
- 洞察产业链、价值链变革趋势
批判性思维正是成长融合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能够更好地对变化做出反应,并且在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有机会去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正如我常说的:”思维模式,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速度。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企业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
要在企业文化中植入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理解企业文化的动态性。企业信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某企业在价值观对话活动后,采用全员OA投票的方式产生了围绕6个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12条价值观句子,以及10条价值观红线,形成了完整的2.0版企业文化,对早期的1.0版企业文化进行了迭代。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但如何让这种文化真正接地气呢?该企业采取了分部门的价值观学习及讨论方式。在前期的研讨及价值观对话活动中,每个部门有50%以上的员工参与了活动,而价值观投票活动则是100%的参与率。在2.0版企业文化内容、视频完成后,人力资源部作为文化的管理部门,迅速推进各部门的学习及讨论。
各部门的学习讨论中,前期参与的人员发挥了良好的翻译器作用。同时,分部门的讨论,侧重在所在部门的工作中如何理解践行价值观,更有利于从概念到行动的转化,从而对员工的日常产生实质性改变。
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路径
在企业实践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造开放对话的环境
一位企业家分享了他的做法:在企业士气低迷、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他改变了每周一晨会的形式,创立了”咸蛋黄早餐会”。在这个轻松的环境中,管理团队分享公司创立的初心、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员工也互相分享工作生活和热点感受,碰撞出许多新的创意点以及公司文化和团队建设的好点子。
这种开放对话的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层级壁垒,使批判性思维能够自由流动。正如这位企业家所说,他希望能带着团队做正确的事去往更好的方向。
2. 建立战略共识
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一位职场人士分享了自己因缺乏共识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他反思到:在与领导的沟通中,并未达成对业务的战略共识。他当时认为这种宏观形而上的东西没必要讨论,与其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还不如想想业务到底应该怎么做。但他后来意识到,这种根源性的问题没有统一思想,之后的路就会越走越偏。
因此,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战略层面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3. 从”正名”开始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正名”开始。正名,其实就是思维的改变,如何从固定性思维转变成成长性的思维,从”凡事皆因我”的生产者思维,改成”事事皆为你”的用户思维。
这种思维转变,需要领导者首先做出示范。当领导者的沟通行为发生了变化,就马上能够看到随之而来的效果改善。
4. 关注关系导向
大多数经历了”野蛮生长”的企业,领导者的眼里被各种目标、结果占据,其领导行为的关注点多在目标导向这个维度上,而在关系导向的关注上相对较少。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领导者更多地关注关系导向,创造一种人人都能自由表达、相互尊重的氛围。
批判性思维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批判性思维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以杭州”六小龙”为例,这六家科技企业(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名片。
这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支持。它们敢于挑战传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不断创新。例如,深度求索推出的DeepSeek-V3模型以极低的训练成本达到了与国际顶尖模型相当的性能,被誉为”AI届的拼多多”。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对现有事物的质疑,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正如詹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所说:”高瞻远瞩的长青企业之所以能永续经营,并非他们拥有伟大的构想或深具魅力及远见的领导人,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充分坚持核心理念,但同时又能透过不断创新求变,刺激进步,化不可能为可能。”
批判性思维是企业创新的催化剂。在企业文化中植入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够促进创新,还能够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秉持创业初心,感知客户的需求,洞察行业的发展,为客户和社会带来价值,在不完美中探索前行、不断认可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懈试错和迭代。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所在。
企业领导者需要思考: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否鼓励批判性思维?我们是否为员工创造了自由表达、相互尊重的环境?我们是否在战略层面形成了共识?只有解答了这些问题,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一致”,并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文解读来全部源于 FuturX AI实验室 与 复旦大学包季鸣教授 联合打造的 智能体AI包老师的真实输出,并无人为编辑**